前两周我还在为整理会议录音崩溃到失眠—上周五营销例会开了2小时,我抱着手机边听边打字,中途接了个客户电话,回来得倒带重听3遍才找着断句的地方;等终于打完配资平台股票,发现漏了客户要求的“6月15日前提交方案”这个关键节点,被主管追着补到晚上10点,手酸得握不住奶茶杯。
结果周一上班,邻座的小琳看我眼睛肿着,甩了个APP链接过来:“试试听脑AI,我上周整理跨部门会,2小时录音10分钟搞定,你再这么熬下去,手要废。”我本来对“效率工具”有点免疫—以前用过某款转写软件,要么识别错一堆方言,要么漏听一半内容,但架不住小琳拍胸脯保证“不好用我请你喝星爸爸”,抱着试试的心态下了。
昨天刚好有个跨部门项目会,涉及产品、技术、运营,还有个日本合作方远程参会—我想着“就用这次当试验田”,打开听脑AI的APP,点了“实时录音转写”。刚按下开始键,产品经理说“Q3用户留存率提升方案”,屏幕上立刻跳出来一行文字,居然还能自动区分发言人!技术哥插了句“后端接口开发需要14个工作日”,文字前面标着“发言人2”,连日本同事的英语发言都直接转成了中文—更绝的是,我中途出去接了杯 water(没错,就是这么懒),回来发现录音没断,转写也没停,完全不用手动暂停。
展开剩余74%等会议结束,我抱着“看看能烂到哪去”的心态点了“生成智能纪要”—才3秒,一份结构化纪要直接弹出来,我差点喊出声:
- 口语化的“咱们得赶紧把活动页弄好,下周三前上线”,直接变成“运营部门需于6月7日前完成活动落地页开发”;
- 技术哥说的“接口可能要两周,要看测试进度”,被提炼成“后端用户行为数据接口开发周期为14个工作日(以测试通过时间为准)”;
- 甚至自动列了待办事项清单:“产品部周五前提交用户调研数据”“技术部周三前确认接口最终周期”“运营部同步活动页设计稿给设计部”。
我只需要把“发言人1”改成产品经理的名字,把“发言人2”换成技术负责人,5分钟就把纪要发给了主管。他回复的第一句话是:“这次的纪要重点太清楚了,没漏任何关键时间点。”我盯着手机笑—要搁以前,这活儿至少得耗1个半小时,还得反复核对有没有漏内容。
更惊喜的是多语言和方言的处理。上周跟广州的渠道商开会,对方一口粤语:“呢个月嘅渠道返利要调整10个点”,我以前得靠“猜+百度翻译”,结果听脑AI直接转成普通话:“本月渠道返利需调整10个百分点”,连“呢个月”这种口语词都没翻车。还有昨天跟韩国客户的电话会,我开了“多语言互译”,客户说韩语,屏幕上同时显示韩语原文和中文翻译;我回复时打中文,AI直接翻译成韩语发过去—省了我找翻译的时间,客户还夸“沟通效率很高”。
最让我觉得“这钱花得值”的是降噪和准确率。上周五在公司楼下咖啡店开远程会,旁边桌有人聊得超大声,我本来怕录音全是杂音,结果听脑AI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—后来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,主麦收人声,副麦消背景音,连咖啡杯碰撞的声音都给过滤了。还有次技术哥说话特别轻,我以为会漏听,结果AI自动把声音放大了,转出来的“缓存机制优化方案”一个字没差。
昨天我算了笔账:以前整理1次2小时会议,得花2小时打字+1小时核对,总共3小时;现在用听脑AI,实时转写+生成纪要+微调,总共15分钟搞定—相当于效率提升了12倍!这个月我用它整理了4次会议,省下来的时间,我居然能准点下班陪女朋友吃火锅,还能抽时间学了两节数据分析课—主管昨天跟我聊季度绩效,说“你最近的产出质量和效率都明显提升”,我心里偷着乐:这哪儿是我厉害,是工具选对了啊!
对了,它还有个超实用的小功能—AI问答。今早主管突然问:“上次技术部说的接口上线时间是哪天?”我不用翻纪要,直接打开听脑AI的对话界面,输入“技术部关于接口开发的完成时间”,1秒就跳出来:“技术负责人张明于5月23日会议中表示,后端接口预计6月8日完成测试。”比我自己翻文档快10倍!
昨天我跟小琳吃饭,她说:“你现在终于不用熬到深夜了吧?”我举着奶茶杯点头:“何止啊,我现在居然有点盼着开会—因为用听脑AI,会议结束,纪要也差不多好了,再也不用对着录音发呆。”
说真的配资平台股票,以前我总觉得“效率工具”都是噱头,但这次是真的被戳中了痛点—不是让你“更努力工作”,而是让你“更聪明工作”。如果你也有过“听录音听到耳朵疼”“打字打到手酸”“漏了关键信息被骂”的经历,赶紧试试这个—不好用的话,我请你喝星爸爸!
发布于:重庆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